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網路影片觀後感想


        近期開心農場的流行,常有因過度成迷而影響工作及課業報導層出不窮,更有詐騙行為出現,衍生出不少社會負面觀感。

 
        從Freud的精神分析論探討物質濫用,主要認為個體在於滿足願望與減少衝突,是「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的表現,個體經由對某類物質的過度使用來保護自己免於面對生活的負面情境與伴隨而來的焦慮、憂鬱、孤寂感、罪惡感等負面情緒(李素卿譯,1996)。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體在現實生活中不免遭遇挫折與衝突,個體為解決這些衝突,並符合外界的期待,乃轉向以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現,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則會轉入個體的潛意識中。網路的虛擬特性,讓個體無礙地表達出潛意識的自我,透過網路來處理現實生活中未能表達的慾望以及所遭受的痛苦、衝突及挫折,使用者可以在此虛擬場域中公然地表露自我內在的情緒,而不用受到「自我現實原則」與「超我道德原則」的限制(陳怡安,2003)。


        易言之,沉迷網路沉迷其實相當程度地反應了使用者於現實生活中遭逢的問題與困擾,特別是發展中的青少年族群,經常需要面對來自學校、家庭、人際等方面的壓力事件與負面情緒,在主客觀支持條件與資源都缺乏的情況下,大多消極地逃避,選擇沉浸在幾乎同於真實社會的虛擬場域,透過各式各樣的網路活動內容與互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滿足其於真實生活中所缺乏的支持與內在需求,因應現實生活負向刺激的不適感。他們雖然在虛擬世界中經歷了難以忘懷的刺激,但在這種虛擬空間中的大部分時間卻使其回到現實生活中時陷入一種空前的孤寂當中,產生茫然空虛的心理感受。



        網際網路已成為21世紀生活場景的重要部分,從青少年沉迷網路及其可能的原因視之,他們不是不想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而是對問題的因應缺乏正確的觀念,因而選擇逃避,寄網路虛擬角色達到自我理想之實踐。應試著同理了解及關懷,非加諸強烈的價值批判,為其創造現實生活中的成功經驗,提供適當的問題解決技巧,必能重建對自我能力的信任。